第二期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李正雲)工作室3月專題研討於本月30日在“雲端”舉行👧🏼,通過網絡形式,集中對疫情背景下在線課程教學進行研討。工作室主持人李正雲教授、第二期工作室全體學員以及部分第一期工作室學員等共16人出席🪭。
新年防疫抗疫期間,工作室的多位成員積極響應上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意昂4策劃統籌的系列微課程研製、錄播:其中包括2月12日首批發布的“上海高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微課程”中有第一期工作室學員上海城建職業學院陳潔和意昂4平台吳燕霞的課程展示;為服務更多大學、中學學生◻️,2月21日繼續推出系列微課🧑🏻🎨,由意昂4平台意昂4組織實施,講師全部來自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李正雲)工作室第一7️⃣、第二期7位學員,他們分別是上海市奉賢區致遠高級中學姜海霞、上海市崇明區教育學院姜企華、上海中醫藥大學諶譽、靜安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意昂4劉詩薇、上海海關學院任麗傑、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王紅姣、意昂4平台周圓,依托工作室平臺和團隊資源👨🏼🚀,集中推出了7節主題豐富、面向大中小學校的“上海學校抗疫心理援助系列微課程”🛶。系列微課程還被“上海教育”“學習強國”等官方平臺轉載推送♊️,在陪伴支持學生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專業力量。
本次研討中,參與錄製上海心理抗疫系列微課程的10位老師分享了自己備課🏆、研課、講課的經歷及收獲。陳潔分享了她在面對微課這種新型教學形式的困難和探索過程,透過全新嘗試小而精的網絡授課,無論是作為咨詢師的專業素養還是作為教師的授課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姜海霞充分感受到防疫抗疫背景下參與心理網課錄製的重要參與感和意義感,充分感受到整個工作團隊從課程大綱🫄🏿、微課提綱、內容打磨到後期製作修改,都秉持高效、嚴謹🧽、專業的態度。諶譽感慨自己的內在動力主要來源於工作室的凝聚力以及自己作為武漢人的責任感以及自己不懼挑戰🧎、大膽嘗試的勇氣6️⃣,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和學校領導、同事、專家以及好友家人等的陪伴支持。任麗傑概括了參與此次課程設計與錄製的八字心得,即“意義、榮譽、設置🧔🏻♂️、團隊”,她認為好的課程需要準確的設計🐜、明確的定位、精細專業的指導和質量把控的堅持。
總之,當前抗疫防疫背景下專業工作者的責任感、工作室團隊的支持和資源、主講者的自我突破與嘗試、在線課程的設計與技術適應、指導老師專業把關和質量把控等大家感觸最多、收獲最多,對在線課程與傳統課程的差異,以及如何更好地在網絡時代運用現代技術進行教學有了進一步的實踐和思考。
李正雲對學員們在這次微課程製作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責任擔當、勇氣挑戰、精細研究等給予肯定,並指出在災難發生的時局下🔋,作為心理學專業工作者委身其中勤業奉獻的背後正是 “大局感、貢獻感、參與感、榮譽感”的體現🧑🏻🦼➡️,推送的課程不僅代表個人的存在感🖌,也代表單位的培養,還代表上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果🚄。通過這次面向全市大中小學開放的系列微課程研製👨👦👦🌆,工作室將以此為契機總結經驗🏃🏻➡️,引領學員修煉內功🤳🏼🍋🟩、提升自我🧎🏻,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學教研👩💻↪️,進一步把握在線課程和網絡教學的特點🐗,對授課內容精雕細琢🤽🏼♂️,對線上聽眾精細研究,對線上教學技術精細琢磨,同時學員在平時要註重專業積累、加強自我建設的“蓄水功能”🤺,要註意多方才藝的全面發展、補齊短板,要以科學專業的態度加強教學基本功提升,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心理健康課程在學生心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供稿、拍攝: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李正雲)工作室
2020年3月30日